知州吕公著有感于二老相会,遂为此堂题写匾额为“会老堂”
,欧阳修也即席赋诗:“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
,使得“会老堂”
成了古今闻名的文人雅士相会之所。
这次聚会间欧阳公所作的两首诗作被苏轼看到,带着对这三位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人格的敬重,苏轼提笔还分别作了和诗。
();() 处理完政务的闲暇时光,苏轼被一官居三品的侍郎蔡准相邀去游览西湖。
西湖原称作明圣湖,湖岸线总长三十里,三面环山,上游有溪流源源不断地注入,而下游也有一条像泉源的泄水道,大量的溪谷之水在这里潴留就形成了一座湖,又因位于杭城之西,因此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是“西湖”
。
这位蔡侍郎说出来大多人都不太熟悉,他是兴化仙游县连江里赤湖蕉溪村(今福建莆田仙游县枫亭镇赤湖蕉溪东宅村)人,生卒年月不详,就连一个表字也没有流传下来。
但若说出他大儿子的名字之后,想必都会一下子记住他的。
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即是北宋权相、书法家,被后人称为徽宗时期“六贼之首”
的大奸臣蔡京。
这位蔡侍郎确有不一样的官场功夫,他不仅与苏轼能够投缘,曾和苏轼畅游西湖,相与和诗。
又与变法派首领王安石相善,以至于王安石把一个女儿嫁给了老蔡的二儿子蔡卞。
有了王安石这位亲家的加持,老蔡可谓是顺风顺水。
至于为何老蔡要邀约苏轼一起郊游。
这也许是单单仰慕苏轼的才学,又或者老蔡自身也是一位真君子。
但史料中关于老蔡的介绍不多,只说他为官“有材廉之称,无失缪之举者”
。
在此时,我们不妨把低调的他看作是仅仅爱好西湖风景的一位文人而已。
蔡郎中在与苏轼游览西湖的过程中,挥笔写下了一首下平十一尤的平声韵长诗,从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的确是西湖游览的观景诗。
苏轼竟一口气和了三首,以苏轼的个性,可见苏轼至少并不讨厌此人,甚至还把他看成是可以与之诗文唱和的文人知己。
用今天的话来说,——老蔡的确是一位情商极高的人。
我们注意到,在苏轼的第二首和诗中,有描写东晋陶渊明的“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句,里面的典故是说,陶渊明本来不善音律,但会在家中常备素琴一张,只是琴上却并不安装琴弦,每逢朋友们在一起饮酒相会,陶令公也会像模像样地在他的无弦琴上抚而和之。
有一次,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
正赶上出酒,陶渊明就顺手取下头上的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才接待这位郡将。
晋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和《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而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就连苏轼后来也由衷地称道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在这里之所以对陶渊明这个人着墨较多,是为了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为什么苏轼在暮年被贬到儋州这一荒蛮之地时,还要屡次唱和陶诗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