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八十九章 徐州任上亦风雅(第2页)

,无非就是将孔子、尧舜禹、岳神、河伯等上古名人及宗祠统统歌颂一番的九篇楚辞作品,这与当代的文化人一样,也就是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组正能量的组诗。

鲜于侁写好后,拿给了苏轼看,苏轼通览了一遍后,十分感慨。

为什么感慨呢?

苏轼看到鲜于子骏写的仿楚辞后,感慨当时的社会,早都已不再学屈原宋玉这些经典了。

一旦演奏《诗经》里的诗,就像铁锅与灶台的磕碰声,又像瓮与盎的撞击声,大家听了也都暗暗发笑,昏昏欲睡。

人们喜欢的大都是夷器,比如胡琴琵、琶与羌笛。

如今,就连郑卫之声都很少听了,更何况雅音呢?喜欢的人少,想学的人找不到老师,想传授的人找不到学生。

《郑》、《卫》、《桑间》,都是些靡靡之音、亡国之音,也就是黄歌、酸曲儿,在苏轼时代已经算经典了。

胡琴、羌笛这些,苏轼认为充其量算是流行歌曲。

社会现状如此,苏轼还是对老朋友鲜于侁这种在梦寐中回到千年之前,追踪古代的屈原与宋玉,跟他们在静默的世界里交朋友的精神感到敬佩。

苏轼知道,那些没有经过此类创作的人,绝不会懂得鲜于子骏经历过的艰难与取得的杰出成就。

那些不学无术之人,还以为鲜于侁这种人是故作斯文,无病呻吟呢!

鲜于侁这个人,也和苏轼一样,喜欢吟诗作赋。

某夜,老先生(鲜于侁年长苏轼十三岁)于新堂夜坐,仰看中天上月色皎洁,于是由连理亭步入庭中,徘徊了良久,口占了五言诗八韵。

苏轼在给鲜于侁的《九诵》后作了题跋后,仍意犹未尽。

接着,苏轼又唱和了老先生的月夜诗,这还不过瘾,苏轼还另作了一首。

在诗题上,苏轼还无比真诚地特意标出“前次韵,后不次”

“繁华真一梦,寂寞两荣朽。

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

、“独作五字诗,清卓如韦郎。

诗成月渐侧,皎皎两相望。”

,这些朗朗上口之句,令这两首五言诗成了苏轼的代表之作。

在北宋初年的文臣中,有个人叫杨亿,字大年,建宁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

苏轼出生时,杨亿已经故去十一年了。

杨亿不仅文才出众,更以气性大而著称。

传说杨亿六岁学诗,七岁能文,以神童闻名。

十一岁时,宋太宗听到关于他的传闻,命地方官将他送至京城亲自测试。

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

他的诗歌重雕琢用典,铺陈词藻,讲究声律,被称为“西昆体”

,在宋初诗坛上影响颇大。

在西昆诗人中,杨亿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诗歌创作与探索为后来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