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九十五章 再度离任留别彭城(第3页)

在南都的半个多月间,苏轼还会晤了吕希道(字景纯)与僧人应言。

应言和尚绝非一个凡僧,至少在苏轼看来。

熙宁十年,苏轼刚刚担任徐州知州,听说黄河水在澶州决口,进入巨野县,潮头正向郓州城奔袭而来。

此刻,城中的官吏与百姓惊恐万状,不知所措。

而此时,应言和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挖开清冷口水道,使积水向北流入早已废弃的黄河故道,再向北折东入大海。

官吏们本对此半信半疑,但架不住应言苦口婆心的坚持与劝说,采纳了应言的建议。

最终,果如应言的预料,郓州没有受到洪水的侵害。

州中百姓要为他请求赏赐,应言却笑着辞谢而去。

苏轼对于应言和尚仰慕已久,所以这次听说应言就在南都,还专门会晤了他。

苏轼收到了晁补之的书信,原来小晁已经进士及第,郑重修书对于老师苏轼的栽培与提携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转眼半月已过,因为要到湖州赴任,苏轼只得告别了弟弟一家。

从南都启程,乘船南下,三天后就到了位于汴水之北的灵璧县。

在这里,苏轼受到了当地望族张氏后人张硕的盛情接待。

张氏家族世代在朝为官,在灵璧县定居后,开始不断在汴、泗之间增修与扩建自家的园林——张氏园亭。

苏轼被张府用小轿接到了园中,欣赏了园中的茂林修竹,品尝了园中的瓜果菜蔬之后,应张硕的请求,为该园写下了《灵璧张氏园亭记》。

路过宿州时,苏轼赠官妓小苏“舞腰窈窕,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声散半天风雨寒。”

之句。

过泗州时,苏轼又题了老同事、原杭州府签判孙弈(字景山)的西轩。

看到泗水一带的田园之美,苏轼甚至有心在此地买田安居,但是现实中却不能遂愿。

过淮河时,苏轼又作诗三首赠给孙弈及弟弟子由,“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

,此乃仕途浮沉中颠沛流离的苏轼第三次过淮也。

苏轼还在欧阳修的家书后做了题跋,对于其“凡人勉强于外,何所不至;惟考之其私,乃见真伪”

的高风亮节极为推崇。

过高邮时,见了道潜(参寥子)与秦观。

于是,三人便同舟南行。

此时,道潜听说苏轼路过此地,想驾一叶轻舟来看望故人。

无奈,佛门规定每年的自四月十五日起三个月不准离寺,此为出家人“夏安居”

的日子。

夏安居起源于印度,那里的夏日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立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要专心坐禅修学,聚居于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

因为一者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二者,天气炎热,妇女穿衣不庄严,僧众托钵乞食出入村庄,为防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